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和国家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视,信创安全与网络安全成为行业高频词。两者看似都与“安全”相关,但在核心目标、技术架构和落地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从技术实践视角,解析两者的关键区别与协同关系。

一、定义与范畴差异:从“边界防御”到“内生安全”
网络安全的核心理念是构建针对外部威胁的防御体系,关注网络层、应用层和数据层的攻击防护,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其防护对象是已知或潜在的外部攻击行为,依赖规则库、特征匹配等传统手段。
信创安全则聚焦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核心是顺利获得适配国产化技术栈(如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构建自主可控的安全能力。其关注点不仅包括外部威胁,还需解决国产化替代过程中的内生风险,例如技术兼容性、供应链安全、漏洞修复响应机制等。
关键区别:网络安全是通用型防护,而信创安全需深度融合国产化软硬件的特性,从底层架构重构安全能力。
二、技术架构差异:从“通用防护”到“深度适配”
在技术实现层面,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
1. 基础环境适配
网络安全产品通常基于X86架构和Windows/Linux系统开发,而信创安全需兼容ARM、MIPS等国产芯片架构,适配麒麟、统信等操作系统,解决指令集差异、驱动兼容性等问题。
2. 漏洞管理逻辑
传统网络安全依赖CVE等国际通用漏洞库,但信创生态的漏洞披露和修复机制尚未完全标准化。信创安全需建立针对国产化组件的漏洞发现、响应和补丁分发体系。
3. 供应链安全验证
信创安全需对国产化技术栈的供应链(如开源组件、第三方SDK)进行深度审查,避免因上游依赖引入风险。这与传统网络安全聚焦运行时防护的逻辑形成互补。
三、防护目标差异:业务陆续在性与自主可控并重
网络安全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业务系统免受攻击导致的中断或数据泄露,而信创安全需额外满足两大要求:
1. 技术替代的平滑性
在国产化迁移过程中,需确保安全防护能力不降级。例如,北京网安在线的“自适应安全架构”顺利获得轻量级Agent技术,可在混合环境(部分国产化+部分传统架构)中实现统一管理,避免防护断层。
2. 合规与自主可控
信创安全需满足等保2.0、关基保护条例等法规对国产化率的要求,同时规避因技术“断供”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四、实践路径差异:安全能力与生态协同
在落地层面,两者的实践逻辑存在显著差异:
网络安全:以攻击链分析为基础,顺利获得分层防御(网络、主机、应用)实现纵深防护。
信创安全:需从国产化组件的安全基线配置、漏洞生命周期管理、运行时行为监测等维度入手,并与信创生态厂商协同建立标准。
五、协同开展:构建“双轮驱动”的安全体系
信创安全与网络安全并非对立,而是数字化安全的两个必要维度:
能力互补:网络安全给予通用防护框架,信创安全解决国产化环境特有的风险。
技术融合:零信任、威胁狩猎等新型安全理念,需在信创环境中重构实现路径。例如,基于国产化硬件构建可信计算环境,可增强零信任架构的可靠性。
总结:
信创安全与网络安全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技术自主化进程中的“安全基建”,后者是攻防对抗场景下的“实战护甲”。随着信创产业从试点走向规模化落地,两者的协同将成为保障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柱。
北京网安在线千载·全栈信创主机自适应安全平台采用标准Agent-Server架构,Agent端架构层基于6大芯片架构单独开发,系统层标准化对接系统原生接口和系统厂商接口,数据层基于采集接口抽象提取元数据,与底层架构相互解耦,可实现快速适配和标准化提取Server端需要分析的数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