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信创安全合规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答题”。从政策层面看,信创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产化替代过程中涉及的复杂技术适配、供应链管理以及合规性要求,让许多企业面临挑战。本文梳理信创安全的核心合规要求,并给出风险规避的实践建议。

一、信创安全合规的三大核心要求
1. 国产化率与自主可控
政策依据:等保2.0、关基保护条例等明确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金融、能源、通信行业)采用自主可控技术,部分领域要求国产化率需达到一定比例(如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合规重点:企业需对技术栈的自主可控性进行验证,包括硬件来源、软件代码自主率、核心模块是否依赖国外技术等。
2. 供应链安全审查
政策依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数据安全法》等规定,企业需对供应链上下游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尤其是涉及开源代码、第三方SDK、硬件固件等环节。
合规重点:需建立供应商准入机制,审查其技术自主性、漏洞修复能力,并确保无“后门”或数据泄露风险。
3. 数据安全与密码合规
政策依据:《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要求数据存储、传输、处理符合国产化密码算法标准(如SM2/SM3/SM4)。
合规重点:在信创环境中,需确保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等模块采用国密算法,且数据跨境传输需顺利获得安全评估。
二、企业面临的四大潜在风险
1. 技术适配风险
国产化软硬件与传统架构的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或功能异常,例如指令集差异、驱动不匹配等。
2. 漏洞管理滞后
信创生态的漏洞披露和修复机制尚未完善,企业可能因无法及时获取补丁而暴露于攻击威胁。
3. 合规性缺失风险
若国产化替代未达到政策要求的比例,或未顺利获得等保、密评等认证,企业将面临业务暂停或行政处罚。
4. 供应链断供风险
过度依赖单一国产化技术供应商,或未建立备选方案,可能因供应链中断影响业务陆续在性。
三、规避风险的六大实践策略
1. 建立信创合规体系
明确责任分工:设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技术、法务、采购),定期对照政策更新合规清单。
分阶段推进:优先在非核心业务验证国产化组件的合规性,逐步向关键系统扩展,避免“一刀切”替换。
2. 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
供应商分级评估:对核心组件供应商(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厂商)进行代码自主率审查,要求其给予安全承诺书。
开源组件治理:建立开源代码引入审核流程,定期扫描已知漏洞,并制定替代方案。
3. 技术适配与验证
兼容性测试:在开发测试环境中模拟信创环境,验证业务系统在国产化芯片、操作系统下的稳定性。
漏洞响应机制:与国产技术厂商共建漏洞情报共享平台,确保补丁发布的及时性与可验证性。
4. 数据安全加固
分类分级管理:根据数据敏感程度,制定差异化的加密策略,例如核心业务数据必须采用国密算法加密。
跨境传输管控:在信创环境中部署数据安全网关,对出境数据进行脱敏或加密处理,并顺利获得合规评估。
5. 密码应用合规
国密算法改造:对身份认证、通信传输、存储加密等模块进行国密算法替换,并顺利获得第三方密评认证。
密钥生命周期管理:采用国产密码机或可信计算环境,实现密钥生成、存储、销毁的全流程保护。
6. 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信创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崩溃、供应链断供等场景,提前规划降级方案或备份技术路线。
实战化演练:定期召开攻防演练,验证信创环境的防护体系有效性,优化监测与响应流程。
总结:
信创安全合规的本质是顺利获得技术自主与生态协同,构建抵御外部风险的内生安全能力。对企业而言,合规不仅是政策约束,更是实现业务可持续开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顺利获得体系化规划、分阶段落地和生态协同,企业可有效规避国产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为数字化转型筑牢安全底座。
北京网安在线千载·全栈信创主机自适应安全平台采用标准Agent-Server架构,Agent端架构层基于6大芯片架构单独开发,系统层标准化对接系统原生接口和系统厂商接口,数据层基于采集接口抽象提取元数据,与底层架构相互解耦,可实现快速适配和标准化提取Server端需要分析的数据源